近日,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一家公司内发生了一起备受关注的事件,据了解,该公司采取了一种非传统的支付方式来处理员工薪酬——使用消费券而非现金或银行转账形式发放工资,网友纷纷表示,用消费券代替工资简直像是在开玩笑,并且还有网友质疑,如果工资能用消费券支付,那大公司是否也可以通过虚拟币代替现金工资。
吉林一公司发消费券代替工资
1月5日,据媒体报道,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一家公司内发生了一起备受关注的事件。
据报道,该公司采取了一种非传统的支付方式来处理员工薪酬——使用消费券而非现金或银行转账形式发放工资。
1月4日,一位自称在摩天活力城工作的网友发布视频,揭露其所在单位连续三个月未正常发放工资,取而代之的是价值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的消费券。
据该名网友描述,这些消费券可以用于特定地点的商品和服务购买,但显然不能像法定货币那样自由流通和使用。
随后,《第一现场》记者联系到了涉事企业的一位工作人员,后者证实了这一做法的存在,并表示不同职位级别的员工所获得的消费券金额有所差异,具体如何使用还需进一步了解。
此消息一经曝光,立刻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人对于这样的薪酬替代方案感到不满和困惑,认为这不仅违反了劳动合同中的约定,也对员工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
案件发生以后,有网友表示,这种行为简直是对劳动法的公然挑战!工资是用来维持生活的,不是用来做促销活动的工具。
如果连基本的薪资都不能按时足额支付,那这家公司的管理出了多大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介入调查,保护好每一位辛勤工作的劳动者!
也有网友认为,拿消费券当工资,这不是耍猴吗?公司这样做简直就是把员工当成了傻子!谁家发工资是给一堆只能在某些地方用的东西啊?而且还是不确定能不能用的那种。
这分明是在逃避责任,利用员工的无奈情绪。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难道以为这样就可以蒙混过关?
那么,公司是否可以合法地以消费券代替工资呢?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
因此,直接以消费券的形式代替工资并不符合法律规定,除非事先得到了所有受影响员工的一致同意,并且确保消费券能够立即转换为等值的现金或其他具有相同价值的福利。
从法律角度看,涉事公司将消费券作为工资的一部分或全部发放给员工的行为显然是违法的。
工资必须以货币形式支付,确保员工可以自由支配其所得收入。
如果公司面临经济困难,应该通过协商调整工作时间、减少薪水等方式解决,而不是擅自改变工资支付方式,损害员工权益。
来源:木子学法律
声明:天气网尊重版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浙江温州王女士因官方平台演唱会门票售罄,在二手平台看到 “加价 100 元” 信息,被诱导添加微信脱离平台交易,按要求多次转账后被骗 19 万元。报警后警方及时拦截止付部分资金,抓获嫌疑人,提醒购票需通过正规渠道防骗。
8 月 2 日四川江油未成年人校外被殴打视频流传,经查 7 月 22 日 15 岁刘某甲因矛盾邀约两人在楼房无人区殴打 14 岁赖某某致其轻微伤,同行者围观拍视频传播。4 日警方通报全部涉案人员到案,对相关人员处罚教育,正推进两人矫治教育,已开展受害人心理疏导。
8 月 2 日贵州施秉县一漂流景区因客流暴增及交通堵塞致游客滞留,游客步行 2 公里、入口排队 4 小时,漂流后出口又排长队至深夜,有人晕倒。3 日文旅局启动限流,对受影响及未漂流游客进行退票处理,将改进服务。
2024 年 5 月,刘某邀前女友张某吃宵夜,与邓某密谋性侵。刘某与张发生关系后故意留门,邓某闯入施暴,张反抗并两次微信求助,刘某拒救。二人被捕后,刘某赔偿获谅解,法院均判其有期徒刑十一个月,另赔张 5000 元精神损害赔偿金。
英国男子西蒙与前妻珍妮离婚后,仅分得其 6150 万英镑家产的 0.5%。西蒙上诉称珍妮隐瞒 73% 资产构成欺诈,指控存在性别歧视。伦敦上诉法院裁定协议无效,案件发回重审,引发对离婚财产分配公平性的热议。
浙江杭州一网友吐槽在商场买 2 颗话梅花 128 元遇 “话梅刺客”。涉事门店称系按克售卖的珍稀罗光梅,货架有标价但位置不显眼。网友看法不一,法律界指需明码标价,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核查此事。
河南濮阳 70 岁老张因与邻居积怨,2024 年 1 月持刀自伤颈部致轻微伤、腹部致重伤二级,躺邻居门口伪造被伤害现场。后通过女婿自首,法院以诬告陷害判其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警示邻里矛盾需合法解决。
8 月 1 日浙江嘉兴经开区公安通报,7 月 26 日 21 时城南街道一小区楼道,徐某某因快递退货纠纷与申某某、刘某某起冲突,持水果刀致一人轻伤、一人轻微伤,徐某某被当场控制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警方提醒网民不信谣不传谣。
任家父子为完成去世妻子朱亚红处置三处房产的遗愿,2024 年 5 月至 2025 年 4 月间接连被骗:老房被收虚假解押费,开发区房产遇高息贷款,公寓陷租赁违约纠纷,背负近 50 万债务。后投诉维权,相关部门介入,律师提醒大额交易需谨慎。
广西 “亮证逼迫让路” 事件发酵,7 月 31 日晚涉事奔驰女司机、两民警及一便服男子到爆料网友老家,让其母传话删视频否则拘留。网友未删视频表担忧,事件引热议,法律界称合法曝光不应被干涉,公众盼调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