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一则关于饮食习惯与癌症关联的医学案例引发关注。57岁的郑州市民郑阿姨(化名)在体检中被发现食管存在可疑病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查后,确诊为食管早癌,同时伴随慢性胃炎与胃息肉。医生诊断发现,其三十余年“吃烫食养胃”的习惯或为致病主因,目前郑阿姨通过内镜微创手术已进入康复阶段。

“她喝水得烫到能烫牙,吃饭必须刚出锅,凉一点就觉得没滋味。”郑阿姨的女儿向记者描述母亲的饮食习惯。从二十多岁起,郑阿姨就坚信“热食养胃”,早餐必喝100℃沸水冲泡的芝麻糊,午餐晚餐要吃刚出锅的面条、饺子,甚至夏天也要喝滚烫的玉米粥。“冬天端碗汤能看见热气,她觉得这才‘养人’,凉菜凉菜从来不吃。”家人曾多次提醒,但郑阿姨总以“老辈人都这么吃”为由拒绝改变。
内镜检查显示,郑阿姨食管中段黏膜出现片状充血糜烂,病理活检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食管早癌),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并伴有三个直径0.5-0.8cm的息肉。“食管黏膜像被长期烫伤的皮肤,已经失去正常光泽。”主治医生李主任展示检查影像时指出,其食管黏膜层的鳞状上皮细胞出现明显异型增生,这与长期热损伤刺激密切相关。

很多人认为"胃喜暖恶寒",但这指的是胃部适宜温暖环境,而非食物温度越高越好。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专家王教授指出,40℃左右的温食最利于胃部消化,过热食物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胃酸反流和胃炎风险。他建议公众养成“虎口试温”习惯——将食物贴近虎口皮肤,感觉温热不烫时再食用。
目前郑阿姨已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恢复良好。医生叮嘱其需严格控制饮食温度,定期复查胃镜。“现在才知道,老观念害了我。”郑阿姨在病房中感慨,希望自己的经历能警醒更多人告别“烫食养生”误区。医学专家呼吁,餐饮行业应推行“温食提醒”,家庭烹饪中可配备食物温度计,从细节处降低高温饮食致癌风险。当出现吞咽异物感、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排查食管病变,早期食管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来源:大参考
声明:天气网尊重版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近日,有网友发帖反映,国庆期间乘坐火车时,发现自己所购硬卧车厢内贴有“严禁在中上铺躺卧”的标识,且下铺被标注为多个座位号。该网友表示不解:明明购买的是卧铺票,为何不能正常使用铺位?
浪浪(化名)平时喜欢浏览网络上的“抽象视频”,并因此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尝试“抽象直播”。他们的直播内容以夸张、搞笑的户外行为为主,比如旱地游泳、互相泼水或泼面粉等,以此吸引粉丝打赏。
上海九旬王老太名下有一处房产以及20余万存款。她立下遗嘱,要把全部遗产留给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干儿子”。2024年4月,长宁法院受理一起遗嘱继承纠纷案。2025年7月31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二审宣判。
10月8日,江苏盐城的张丽(化名)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她的朋友为了1万元中介费,诱导她前往南京隆胸,不料出现术后感染,“到三甲医院检查,医生拍了片子发现,我胸内被注射得像蜂窝煤,注射物扩散得到处都是”。
27岁住进养老院是种什么体验?10月1日,浙江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分享了自己和奶奶共同入住养老院的生活,引发众多关注。据她透露,自己在养老院的住宿费用为每月1500元。
近日,陕西旬阳市男子周某某在婚礼当天跳河的事件引发关注。连日来,旬阳市组织应急、公安、消防、海事等部门全力搜救。9日上午,旬阳市有关部门通知家属,在旬河大桥下游发现了一名男子的遗体。男方家属和亲友赶到现场,经辨认,确认该男子就是周某某。
近日,有网友反映,在G12珲乌高速吉林-长春方向的吉林西收费站入口附近路段,他驾车以105km的时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前方突然出现野猪群横穿道路,该网友来不及刹车撞了上去。
国庆假期,重庆一名博主在街头叫了一辆出租车,然后从沙坪坝到内蒙古旅游。10月7日晚上,博主“完美婆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拦了十多辆车才有司机愿意接单,计价器已经爆表了,出租车在路上回头率很高。
9月16日,湖南长沙的黄女士通过平台,成功预订了郴州市北湖区裕后街欢漫酒店一间豪华大床房,入住日期为10月3日,价格为每晚160元。然而在9月19日,平台通知她,因“酒店调错价格”需取消该订单。
一名特斯拉(Tesla)技术员在工作期间被有故障的机器人击打,身受重伤。目前医疗费用已达100万美元,后续治疗至少还需要600万美元。他在近日将特斯拉及其供货商告上法庭,提出5100万美元的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