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一则关于饮食习惯与癌症关联的医学案例引发关注。57岁的郑州市民郑阿姨(化名)在体检中被发现食管存在可疑病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查后,确诊为食管早癌,同时伴随慢性胃炎与胃息肉。医生诊断发现,其三十余年“吃烫食养胃”的习惯或为致病主因,目前郑阿姨通过内镜微创手术已进入康复阶段。
“她喝水得烫到能烫牙,吃饭必须刚出锅,凉一点就觉得没滋味。”郑阿姨的女儿向记者描述母亲的饮食习惯。从二十多岁起,郑阿姨就坚信“热食养胃”,早餐必喝100℃沸水冲泡的芝麻糊,午餐晚餐要吃刚出锅的面条、饺子,甚至夏天也要喝滚烫的玉米粥。“冬天端碗汤能看见热气,她觉得这才‘养人’,凉菜凉菜从来不吃。”家人曾多次提醒,但郑阿姨总以“老辈人都这么吃”为由拒绝改变。
内镜检查显示,郑阿姨食管中段黏膜出现片状充血糜烂,病理活检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食管早癌),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并伴有三个直径0.5-0.8cm的息肉。“食管黏膜像被长期烫伤的皮肤,已经失去正常光泽。”主治医生李主任展示检查影像时指出,其食管黏膜层的鳞状上皮细胞出现明显异型增生,这与长期热损伤刺激密切相关。
很多人认为"胃喜暖恶寒",但这指的是胃部适宜温暖环境,而非食物温度越高越好。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专家王教授指出,40℃左右的温食最利于胃部消化,过热食物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胃酸反流和胃炎风险。他建议公众养成“虎口试温”习惯——将食物贴近虎口皮肤,感觉温热不烫时再食用。
目前郑阿姨已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恢复良好。医生叮嘱其需严格控制饮食温度,定期复查胃镜。“现在才知道,老观念害了我。”郑阿姨在病房中感慨,希望自己的经历能警醒更多人告别“烫食养生”误区。医学专家呼吁,餐饮行业应推行“温食提醒”,家庭烹饪中可配备食物温度计,从细节处降低高温饮食致癌风险。当出现吞咽异物感、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排查食管病变,早期食管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来源:大参考
声明:天气网尊重版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近日,河南郑州一妈妈为给患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儿子康复治疗,开网约车贴补家用。车内贴满乘客暖心祝福,承载家庭希望。目前事件引发关注,相关部门正为其申请救助。
6月24日,长沙一育儿嫂因6个月大婴儿未按时午睡,竟怀抱婴儿大力摇晃1分钟泄愤,家长称此前已提醒过该行为,目前孩子持续发烧3天,家长已报警并准备诉讼。
近日,一女童游泳泡温泉后低烧抽搐,确诊感染“食脑虫”致化脓性脑膜炎,脑部严重受损靠药维持。医生提醒夏季该虫活跃,应慎入野外水体,有不适需及时就医。
自6月18日起,当地连续6天普降大到暴雨,相当于一周下足了半年的雨量。上下游洪水、降雨叠加,致水流速度减缓,水进来后出不去,进而整个县城一片汪洋。很多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没料到会发生如此大的洪灾,因此,损失较为惨重。
2022年7月,快递员小冯骑电瓶车进入普陀区一小区时,被缓缓关闭的小区电动门撞到了电瓶车的后部,随后小冯连车带人摔倒在地。被送医,小冯被诊断颈部脊髓损伤。
近日,河南郑州21岁姐姐暑假返乡,因父母残疾,骑三轮车送16岁妹妹考试时遇车祸,姐姐全身多处骨折进ICU。妹妹自责,母亲悲痛,事件引发全网祈福。
2025年6月14日,茅先生夫妇带10个月大婴儿游上海动物园,因园内母婴室远,在科教馆喂奶被工作人员驱赶。园方称依规履职不道歉,引发公众对服务人性化的讨论。
2022年7月,上海普陀区快递员小冯进小区时被关闭的电动门撞翻,致颈部脊髓损伤,工伤八级。法院一审判物业担80%责,物业上诉被驳回,需赔21万余元。
6月25日,河南郑州一女生高考288分全家欢呼视频爆火,当晚母女直播引发“博眼球带货”质疑。27日女生父亲回应系日常拍摄,与带货无关,网络争议已影响家庭生活。
近日,重庆赵女士出电梯时被电梯间毒蛇咬伤脚踝,出现疼痛、流黑血、小腿麻木症状,丈夫紧急用裤腰带捆扎伤口上方并送医。医生提醒被蛇咬后要科学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