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东一处占地400平米的繁忙仓库里,1988年出生的李楠几乎没有放下过手机。一边是传统批发市场的线下老客户在催货,另一边是拼多多店铺“涵果生鲜”后台不断响起的新订单提示音。
作为一名“果二代”,李楠继承了父亲的水果生意,但又凭借着对电商的敏锐嗅觉,将家族事业带上了年销售额近亿元的新台阶。其中,线上销售占比三成,而拼多多一个平台就贡献了线上流水的七成。
他不仅将洛川苹果变成了上海市场的“硬通货”,更让南汇水蜜桃、8424西瓜这些上海本地的“都市土特产”,通过一根网线,从长三角送向了全国的餐桌。这背后,是一个年轻商人的转型故事,也是一个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上行的生动样本。
转折点:从“看不上”到“流量真大”
李楠的电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对拼多多的认识更是经历了一次180度的大转弯。
他的故事始于父母辈的辛劳。“一箱苹果才挣几毛钱,每次我们都得运好几大车。”李楠回忆起早年随父母在上海批发市场打拼的岁月,那时的生意,赚的是辛苦钱。19岁正式入行后,他不满足于这种传统模式,将目光投向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海本地的特色水果。
▲上海特色水果丰富,多种水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周良波|摄
“南汇水蜜桃皮薄汁多,桃香浓郁,是上海老爷叔和阿姨们的最爱。”然而,上海本地的人力和土地成本让其似乎注定了高售价。2018年,李楠开始试水电商,在传统电商平台卖起了南汇水蜜桃,但销路平平,并未激起太大水花。
直到2020年,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驻了拼多多。“刚开始也是那种思想,我们做的是好水果,怎么能上拼多多卖呢?”李楠坦言,最初的自己带着几分“看不上”的偏见。
然而,现实迅速颠覆了他的认知。一款单价不菲的进口金果猕猴桃,在拼多多上出乎意料地热销。“一下就把我的想法转变了。”他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这个平台的巨大潜力和消费活力。他发现,拼多多不仅流量巨大,其在上海的用户画像也并非他想象的那样,“人群画像都是阿姨,年纪大的比较多,她们对价格敏感,但也特别看重品质。”
找对了平台,南汇水蜜桃的销路也瞬间被打开。如今,仅水蜜桃一个单品,他的店铺一天就能卖出超过600单,高峰期甚至能达到2000单。从最初的“看不上”,到如今拼多多占据其线上业务七成份额,李楠完成了关键的商业转型。
▲南汇水蜜桃种植基地内,果农们在桃子外裹上一层纸以防虫害。周良波|摄
生意经:“线上+线下,现在是最完美的”
当被问及年销近亿的秘诀时,李楠毫不犹豫地给出了他的核心逻辑。
“单一做线上不行,你没有线下的衬托,各种货源和价格优势也是荡然无存。线上跟线下结合,现在是最完美的。”
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他成功的商业模式。他庞大的线下业务——覆盖批发、商超和酒店配送,为他带来了巨大的采购体量。这意味着他能以更低的价格拿到最优质的货源,甚至连快递成本都远低于同行。“他们发京东顺丰一单15到20块钱,我们只要八九块钱。”
这种强大的成本优势,在线上迅速转化为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反过来,线上渠道的高效供需对接又完美解决了线下生意的库存难题,保证了货品的高速流转和新鲜度。“我们基本上没损耗,流转特别快。从地里出来的苹果,我们每个规格都有地方去。”
这种线上线下互为犄角、相互哺育的模式,构筑了李楠难以被复制的商业壁垒。
成功基石:“选品第一,运营第二”
在李楠看来,所有商业模式和技巧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产品基础上。“做电商,选品第一,运营第二。你只要品质好,价格好,平台就会给你流量。”
这份底气,源于家族十几年在水果堆里摸爬滚打积累的行业经验。“我们对产品季节性、价格的走势预判很准,”李楠自信地说,“还没上市之前,我们就会有一个预判,刚开始什么价,中间什么价,后面会掉到什么价。”这种精准的“水果直觉”,让他总能抢占先机。
除了预判,更有对源头的把控。他的父亲常年驻扎在陕西的苹果园,从开花结果到采摘,全程把控品质。一款包装设计用了8年都不敢换的洛川苹果,早已成为上海批发市场的口碑产品。
这份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也体现在每一个发往全国的包裹里。为了让娇嫩的南汇水蜜桃完好地送达消费者手中,他在市面普遍的套网包装之外,又多加了一层珍珠棉。“包装的彩箱、分隔泡沫加上保护网是3元,珍珠棉是2元多,加上人工费1元,一箱水蜜桃的包装成本近7元。”高昂的成本换来的是极低的损耗和高达4.1万人次的好评,以及不断提升的复购率。
▲李楠每日都会与平台运营人员保持联系和对接。周良波|摄
平台助力:“多多好特产”的新通路
李楠的成功,也是“新农商”与电商平台共赢的缩影。他坦言,拼多多平台的支持是他线上业务起飞的重要助推力。
“官方的百亿补贴对我们帮助很大,一箱能补贴6到10块钱不等,”这让他的“都市土特产”在价格上更具亲和力,得以触达更广泛的消费人群。而更让他看重的,是与平台运营人员的高效沟通。“跟小二对接活动资源,会比其他平台方便。他们对产品的熟知度、业务能力以及跟商家的沟通,都比较好。”
李楠的经历,恰好印证了拼多多近年来全面深化高质量发展,扶持“多多好特产”的战略方向。通过“千亿扶持”“百亿减免”“新质商家扶持计划”等举措,平台正系统性地为像李楠这样深耕产业链、注重品质的商家提供土壤和养分,助力更多区域特色农产品从“产地名片”升级为“国民品牌”。
从南汇水蜜桃,到8424西瓜、南汇蜜梨……李楠的“都市土特产”版图不断扩大,他不仅在上海扎了根,也帮助更多南汇果农打开了全国销路。
▲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内,员工们正打包着当日鲜果。周良波|摄
回顾创业路,李楠身上透着一股难得的松弛和乐观。“我们每年都在增长,确实每年都在增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第二天总会迎刃而解。”他笑着说,“你脑子活络一点,灵活一点,勤快一点,还是有饭吃的。”
对于未来,他目标明确。“线下的地方还有点小,我的目标是扩到1000平。今年的销售额比去年将近翻倍,希望明年还能再翻一番!”
这位年轻的“果二代”,正驾驶着他“线上+线下”的双轮战车,载着一箱箱甜蜜的上海“都市土特产”,在广阔的电商赛道上,全速前进。
“请大家有序撤离、不要恐慌、听从引导,依次撤离到人防工程……”今天上午,宝山区海上世界开展了防空疏散演练,志愿者用喇叭喊话,告知居民发生空袭时的疏散方向以及疏散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8月14日,伊利集团与中国联通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工商联主席安润生,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史圣平出席仪式并见证签约。
刚刚闭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上,伊利以大会合作伙伴身份亮相,其展示的智慧供应链和会议期间发起的“全球智链生态圈”,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
伊利集团始终牢记“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将“不忘初心跟党走、经济发展作先锋”党建工作理念深植企业发展血脉,在推动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彰显党组织的担当作为。
9月16日,第五届中国质量奖评选结果揭晓。在这场汇聚能源、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产业优秀企业的角逐中,伊利集团凭借质量创新实践,斩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用“乳业品质”为“中国质造”写下生动注脚。
近日,拼多多发布了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财报,一份“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业绩报告,引发市场深度关注。数据显示,拼多多本季度营收1040亿元,同比增长7%,增速显著放缓。
作为一名“果二代”,李楠继承了父亲的水果生意,但又凭借着对电商的敏锐嗅觉,将家族事业带上了年销售额近亿元的新台阶。其中,线上销售占比三成,而拼多多一个平台就贡献了线上流水的七成。
南京大学学霸、德国海归硕士,卖沙拉轻食卖成了拼多多的头部商家,还为多家大型会员超市供货。80后的姜方俊是江苏镇江人,也是沙拉轻食品牌“一号农场”的创始人。
自2020年开办以来消费补贴力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第六届“五五购物节”在五一假期首日开启为期两个月的促销狂欢。拼多多作为上海互联网平台代表之一,宣布投入50亿元助力这场年度综合性消费节庆活动。
5月27日晚,拼多多最新一季度财报发布,营收约95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已经是最近几个季度的最低增速,经营利润为183亿,同比下降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