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网络
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是气象业务系统的中枢和纽带,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支撑,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遍布全球的气象台站和各种探测设施,组成监视天气变化的观测网,昼夜不停地捕捉地球大气中的各种气象信息。这些网点获取的信息通过有线、无线电报电传,迅速集中到各国的气象中心或通信中心,有时是经过几次中转后达到。从各个中心里又以有线或无线的电报、电传、广播发送出去,供各地气象台站、业务单位使用。气象台站、天气中心和各种业务单位把这些信息制作成各种成品,向世界范围或向本国、本地区范围,以及向某特定地区、特定部门和局地的各个用户,用各种通信手段传送出去,供使用或进行气象服务。这样,在环球上就组成了层层叠叠的,大的覆盖全球、小的限于局地,不同规模、不同作用的气象信息网;在这些网上,日日夜夜有数以亿计的气象信息不断地交流着。从下面介绍的其中几个部分,也可以略见一斑。
国际气象信息的传输,主要由世界天气广播网和气象电传线路网承担。
全球各处通过各种探测手段取得的气象情报,其中一部分供国际公用,分别集中到世界各地86个气象通信中心,然后分区广播出去。全球共分8个广播区,每区有8—11个中心。这些中心部分是各国的首都,我国的北京就是其中的一个。各地的气象台可以根据需要选收任一中心的广播,把收到的气象电报填绘在天气图上,五洲风云便尽收眼底了。
除上述的无线广播网以外,现在又建立起国际有线电传网络。华盛顿、莫斯科、墨尔本为三个世界中心;布拉克内尔、巴黎、奥芬巴赫、布拉格、内罗毕、开罗、新德里、巴西利亚、东京、北京为区域通信枢纽。由中心和各枢纽又联接许多国家、地方的气象中心、气象台、气象业务单位,组成了电传气象情报网。通过这个网的数据信道和传真信道传输了大量的正规和非正规的各种气象资料、天气实况图和预报图。这种电传网络载荷量大,收发方便,传送迅速及时,而且还传送大量无线广播所不能传送的内容。
我国的气象通信网我国的气象通信网于五十年代后期起,逐步发展建成国内和国际的有线电传线路。以北京为中心,国际上通奥芬巴赫、莫斯科、乌兰巴托、伯力、平壤、东京等地。国内通沈阳、上海、成都、武汉、长沙、广州、兰州、乌鲁木齐、太原、西安等区域气象通信中心。这些中心又联接负责区域内的省、市气象台,由气象台联接下属的气象台站。区域中心负责本区域内基本气象情报的集中和传输,交换国内外各种气象情报,接收、加工和转发负责区的国外气象广播,组织区域内的无线电传、气象广播及有线电传线路网。这样组成的通信网络象人体全身血管一般,外联国际线路,内联全国各地台站,成千上万的气象数据上下交流,日夜不停。
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北京及区域中心相继组建气象传真广播,各级气象台站由此可获得制作天气预报所需要的工具图表,减少了收报、填绘图、分析等重复性劳动。特别是能直接利用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为提高天气预报时效和准确率,开展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在全国接收台站已近2000个。
除无线电传和传真以外,我国还有莫尔斯气象广播,分别设在西安和太原,主要为解决某些气象台还不能改善通信条件的困难而暂时保留的。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引进了通信专用电子计算机,建成了北京通信枢纽中心,实现了通信处理和编辑处理的自动化,提高了通信速率。现在已达到“气象情报共享”的水平,即凡与本系统有全双工电路连接的国内台站或单位,都可以向中心检索所需的实时资料,可向中心自动答应远程终端询问。
国际气象信息的传输,主要由世界天气广播网和气象电传线路网承担。
全球各处通过各种探测手段取得的气象情报,其中一部分供国际公用,分别集中到世界各地86个气象通信中心,然后分区广播出去。全球共分8个广播区,每区有8—11个中心。这些中心部分是各国的首都,我国的北京就是其中的一个。各地的气象台可以根据需要选收任一中心的广播,把收到的气象电报填绘在天气图上,五洲风云便尽收眼底了。
除上述的无线广播网以外,现在又建立起国际有线电传网络。华盛顿、莫斯科、墨尔本为三个世界中心;布拉克内尔、巴黎、奥芬巴赫、布拉格、内罗毕、开罗、新德里、巴西利亚、东京、北京为区域通信枢纽。由中心和各枢纽又联接许多国家、地方的气象中心、气象台、气象业务单位,组成了电传气象情报网。通过这个网的数据信道和传真信道传输了大量的正规和非正规的各种气象资料、天气实况图和预报图。这种电传网络载荷量大,收发方便,传送迅速及时,而且还传送大量无线广播所不能传送的内容。
我国的气象通信网我国的气象通信网于五十年代后期起,逐步发展建成国内和国际的有线电传线路。以北京为中心,国际上通奥芬巴赫、莫斯科、乌兰巴托、伯力、平壤、东京等地。国内通沈阳、上海、成都、武汉、长沙、广州、兰州、乌鲁木齐、太原、西安等区域气象通信中心。这些中心又联接负责区域内的省、市气象台,由气象台联接下属的气象台站。区域中心负责本区域内基本气象情报的集中和传输,交换国内外各种气象情报,接收、加工和转发负责区的国外气象广播,组织区域内的无线电传、气象广播及有线电传线路网。这样组成的通信网络象人体全身血管一般,外联国际线路,内联全国各地台站,成千上万的气象数据上下交流,日夜不停。
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北京及区域中心相继组建气象传真广播,各级气象台站由此可获得制作天气预报所需要的工具图表,减少了收报、填绘图、分析等重复性劳动。特别是能直接利用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为提高天气预报时效和准确率,开展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在全国接收台站已近2000个。
除无线电传和传真以外,我国还有莫尔斯气象广播,分别设在西安和太原,主要为解决某些气象台还不能改善通信条件的困难而暂时保留的。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引进了通信专用电子计算机,建成了北京通信枢纽中心,实现了通信处理和编辑处理的自动化,提高了通信速率。现在已达到“气象情报共享”的水平,即凡与本系统有全双工电路连接的国内台站或单位,都可以向中心检索所需的实时资料,可向中心自动答应远程终端询问。